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氣候變遷議題實作
Workshop on Climate Change Issues 
開課學期
104-2 
授課對象
理學院  大氣科學系  
授課教師
陳正平 
課號
AtmSci5075 
課程識別碼
229 U571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2,3,4(9:10~12:10) 
上課地點
大氣C407 
備註
欲修課同學,請務必詳讀課程要求。與簡旭伸、林博雄、羅敏輝、陳維婷、許瑛玿、吳金鏞、張聖琳、陳右人合開
總人數上限:1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42AtmSci5075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在教學方法方面,本課程採取問題解決導向學習為教學模式,學生們將從課程內容中選定特定主題進行研究訓練,包括背景資訊、文獻回顧、問題探討與解決方法等,以問題導向的情境方式配合電腦與網路科技等工具,深入了解氣候變遷議題,針對各領域所碰到的自然資源、環境、社會、法律等選定之相關議題為範疇,進行較深入之探索、分析、評估與解決,以增進學生對環境議題的實作能力。
實作項目以氣候變遷議題連結坪林在地經濟、文化、社會、環境倫理等,分享如何縮短科學研究與現實生活的差距,達到跨科際教育之目的。以坪林為跨領域實驗室,定點長期與地方社區互動配合,多次調查累積各種學科資料與成果,作為學生實際應用跨領域知識與創新的基地。
期末發表會將邀請跨領域專家與當地茶農一同參與,以了解學生作品是否符合真實世界的期待,並且有機會於7或8月的本計畫成果發表會中展示成果。除此之外,結合前二學期成果,學生歷經研究,其中所蒐集到的資料應可建立相關資料庫,並與媒體製作團隊合作建立相關的互動教學平台。
由於課程安排所需,擬於第二週(本學期第一週放假)完成分組並開始實地訪談紀錄與觀測,因此欲修課學生必須參與第二週的課程介紹,並於第三週確認選課。沒有參與第二週課程介紹的學生不予加選。欲修課學生必須填寫修課意願表,選課結果第三週寄信通知。並且由於本課程將配合坪林春茶製作,學生可能會在3月底至五月之間(為配合採茶天氣,時間尚待確定)至坪林進行見習參與24小時的春茶採收及製作。為配合人文訪談紀錄,預計每週週末會赴坪林一次,屆時週間課程將暫停或移至坪林進行。分組觀測與觀察茶樹生長重要指標事件與氣象資料的關係,並於製茶時節密集紀錄逐時製茶事件與氣象資料關係,並撰寫「製茶日記」。在密集學習製茶歷程中,修課同學製作「製茶日記」:包含逐日觀測氣象資料與茶農生活製茶資料,以期將科學性資料應用於茶農與生活的真實聯結情境之中。
本課程第二週規劃內容為訓練基礎氣候變遷知識與跨領域能力。第二週課程將為大家介紹氣候變遷相關調適報告以及經典文獻,深入了解調適報告的架構以及提出應對政策的過程,並且學習如何以不同角度評析調適報告的實用性。
第三週則請同學研讀與評估前兩學期的成果報告,一方面讓同學大致了解一下作業的形式,另一方面則是經由閱讀前人的報告,而開始了解坪林的各面向。並提出心得與分析評估,包含了:
1.議題是否切合當地需求?
2.調查資料是否深入?範圍是否恰當?
3.提出計劃能否回應議題?能否切實解決問題?
4.行動策略的可行性評估?如果有實施微型行動的話,是否有助於回饋與修正原有計劃?
5.跨領域知識與專業能力的應用程度,包含那些領域?是否有新領域的出現

第四週則介紹茶種植與茶產業的各種基礎知識,並介紹微氣候量測的分析與實例介紹。
第五週則針對前兩週的課程作一小結,並由同學提出作業報告。
第六週開始一系列實作方案的演練:提出期初構想書、期中、期末構想書。
同學於課程進行中,每週需將進度成果與作業,包含書面報告與PPT,上傳到指定的CWISE網站。實作討論課基本上以兩週輪替,一週採用工作討論形式,各小組與專屬助教、教師深入跟隨議題討論,長時間追踪議題,配合小組討論脈絡而提供深入切題的意見。而隔週則採進度討論形式,各小組於課堂簡報發表當前進度,與全班同學、教師一同討論,並藉以訓練同學公眾表達能力。為配合各小組議題,依需求再增加課堂演講或邀請額外指導業師,來依據各小組專案所需而提供適當協助。

方案操作方式主要先指出氣候變遷與生態規劃的各項議題(issues),從當前氣候變遷所引發的新議題出發,介紹問題的成因、證據資料取得、因應策略與方案的可能性。
再擬定恰當的取得資料與基礎知識調查方式,從跨學科的田野調查(survey)開始,探索科學氣候資料分析、人文社區調查訪談與參與觀察、空間與實質環境基地調查、氣候變遷調適報告書分析與評估…等,藉由各領域教師專長領域教學,讓學生理解不同領域知識與工具。
第三部分內容則是實作課程(planning and practice),透過規劃行動與實踐,由同學分組討論,從坪林實際面臨的氣候變遷議題,通過集體規劃與設計一項行動方案來改善或修正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從可操作、可感知的尺度出發,逐漸改變規劃的尺度與相關議題,冀望對坪林生態區域規劃的核心議題界定與因應方案有所創新與突破。並且將方案的一部分或全部於課堂內進行實作,透過實踐的過程,全方位訓練真實執行能力。

本學期主要以茶農與茶產業深入參與觀察與訪談為開端,各組將會接觸坪林茶農與茶產業相關工作者,像是個別茶葉種植農民、生態解說導覽人員、坪林農會員工、坪林國中國小師長、茶改場人員或翡翠水庫管理人員、坪林區公所人員…等,
藉由每週前往坪林,參與觀察茶農與相關人員的工作樣態,了解該產業在面對在地氣候變遷調適所遇到的困境,結合個人專業與各組創意激盪出欲研究之主題。
經過前半段的課程,不斷修正研究方向與方法,期中再度造訪坪林,與各組訪談對象、坪林居民等舉行座談會,討論初步構想的可行性。以持續加深學期後半一系列實作討論,帶領同學不斷深入探討研究問題與茶鄉現實之間的連結與回應,逐漸完整實作方案企劃書。
期末成果展示:期末成果將會舉辦場成果發表會,希望藉由期末成果發表會訓練同學的組織表達能力,如何整合和傳遞自己的意見與想法。
課程內容包含了跨領域的對話、研讀調適報告、實地調查、研擬計劃、實作實踐等活動。跨領域能力近年來逐漸為大眾所重視,培養溝通能力以及工作能力的過程中決不可輕忽跨領域思維,但是一般同學對於跨領域的實踐面向了解不多。課程教師與邀請專家跨越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界,不同專家老師們共同提出他們對於這些實作方案議題的了解跟看待議題的立場,藉機互相了解對方領域看待議題的過程。並且邀請跨領域專家進行專題演講,分享在各領域運作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習如何與不同領域的專家合作。

由閱讀文獻報告資料開始,希望學生了解不同領域的核心思想,結合自身領域的專業能力提出建議並且融合他領域的技術與知識,在經過整個學期的學習後能夠撰寫一份企劃書,實際針對坪林的氣候變遷相關議題提出建議,並且逐步深化實作。結合科學與人為發展的科學,不只潛心於自然科學中,也需要抬起頭來接觸這個由人們組合而成的社會,體現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的發展,這些對於生活息息相關,對於生命的連結更是層層互動的。科學研究與現實生活不該有所差距,應該時時把人文社會科學的可能性與不確定性放在心上,反之亦然,揭開對方領域的面紗,產生更多的互動,在不同立場上,建立彼此尊重對等的平台。本課程注重主動發掘問題,進而提出行動解決方案。教師與助教將密集協助實作課程討論與發展,注重找尋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實際操作的過程。透過課堂報告與討論增加學生互評互相學習的密度。 

課程目標
規劃為二學期的課程,分別為氣候變遷議題實作(一)與(二),採用雙足(biped)或雙槳(bi-paddle)模式,實作(二)主要聚焦在生態議題,實作(一)則將焦點放在茶產業體系,兩堂課內容互補,可由舊生協助新生,嘗試創造新的行動導向與問題解決教學方案。
上學期氣候變遷議題實作(二)「坪林自然酷」聚焦在「三生」:生態、生活與生計 (livelihood)。 主要實作目標是從廣義的氣候變遷升溫現象來設想如何採取實際行動與規劃為坪林地區「自然降溫(natural cooling)」。
本學期氣候變遷議題實作(一)「坪林1度℃」課程以坪林地區在地議題為主要方向,探討設想未來氣溫上升1℃的情景下,坪林的居民與主要產業(如茶農、茶場)的衝擊是甚麼?將面對哪些問題?地方政府與產業應如何規劃調適方案,以及各種可能因應策略的情境規劃。
1. 建立跨領域對話與合作的能力。
2. 學習思考和討論議題中可能涉及的科學、倫理、社會、經濟、文化、社會等事物或觀點。
3. 實作課程核心是如何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環境與人文影響,迫切需要面對與回應氣候變遷的挑戰。藉由此堂課運用學過的專業知識,以不同面向切入此議題,將不同視角與思維整合,達到跨領域學習之目的。以坪林為長時間觀察實作田野,長期與地方社區互動配合,累積各種學科資料與調查成果,作為學生實際應用知識與創新的基地。  
課程要求
情境設定: 坪林區公所為因應未來50年(近期)或甚至未來100年(長期)間的氣候變遷,擬徵求企劃提案協助他們輔導當地茶農進行栽種與技術的改良或轉型。其企劃書應盡可能以跨領域的探討對在未來氣候變遷下,坪林地區若溫度上升1℃的因應方案。
作業形式:學生須根據實際調查,提出坪林地區茶農與茶產業因應未來氣候變遷的調適方案,並以企劃書方式呈現。坪林區公所聘請的委員(開課老師們)將依各企劃書的可行性與貢獻度決定是否採用此企劃案(評分)。

除了在本課程發展全新的實作方案之外,也鼓勵同學延續先前實作課程中曾發展過的方案,無論是持續修課或是新生採用舊生的方案,都鼓勵進一步深化進行實作,以強化實作能力與實際問題解決能力。
在本學期發展全新實作方案的小組,需就計劃書內容與需求,執行一小型實作計劃,實際執行一部分方案,或稱為先驅計劃(pilot project),用以測試原有計劃書的可行性,並回饋修正原有計劃書想法,以驗證方案的可行性。接續原先計劃書的小組,則需就計劃書提出必要修改或增補後,於本學期內提出實際操作執行計劃內容,將之實現。

分組方式:課堂分組的操作方式,首先依人數分三或四組「任務小組」,盡量平均混合不同領域專長學生,作為整學期作業與實作分組。
期末專題包括兩大面向: (1) 社區人文調查紀錄與微氣象資料之疊合與分析(2)針對上述的情境提出相關議題或問題解決的企劃書。

由於課程安排所需,擬於第三週完成分組並開始實地訪談紀錄與觀測,因此欲修課學生必須參與第一週的課程介紹,並於第三週確認選課。沒有參與第一週課程介紹的學生不予加選。修課人數若超過15人,將請同學草擬「坪林1℃構想書」於3/3前上傳至CEIBA網頁,篩選結果於上課前寄信通知。並且由於本課程將配合坪林春茶製作,學生可能會在3月底至五月之間(為配合採茶天氣,時間尚無法確定)至坪林進行48小時的春茶採收及製作。為配合人文訪談紀錄,預計每週週末會赴坪林一次,屆時週五課程將暫停或移至坪林進行。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待補 
參考書目
待補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企劃書 
40% 
A. 期末專題的大致架構: 1. 須提出可研究的問題(須為跨領域議題、說明議題的重要性、議題涵蓋的範圍) 2. 針對問題所擬定的調查計畫(如何蒐集資料、影響的因素等) 3. 資料分析結果 4. 資料的詮釋 5. 針對問題所得的行動策略、結論或解決方案 6. 評估行動策略 7. 行動實踐的分析與回饋 B.可能的議題或問題: 1. 面對氣候變遷,農民如何因應生活上、農作上溫度、濕度的改變? 2. 如果氣候變遷引發病蟲害問題,甚至是因著蟲害問題而引起鄰里關係的改變,農民的因應之道為何? 3. 若翡翠水庫發生淤積蓄水減少,甚至因雨水變化引起土質改變,農民如何面對水源短缺引起的灌溉水議題?在城鄉規劃上的變化及因應為何? 4. 若部分農民選擇農作轉型,需要的改變為何?以及如何選擇轉型後的作物(如:更改樹種、更改為蔬果,或是種植其他環境衝擊較低的作物等?) 5. 如果空氣汙狀況隨著氣溫和濕度而改變,其對茶樹的影響為何?如:臭氧濃度增加會破壞植物細胞,進而造成其死亡等問題。 6. 慣行農法和有機(友善環境)農法在碳足跡的延伸課題。  
2. 
人文資料與觀測資料之疊合  
30% 
以不同媒介(聲音、影像或圖像)展示成果。  
3. 
平時表現-上課討論參與程度  
30% 
包含上課表現和演講、電影欣賞等參與度。  
4. 
加分  
1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6  第一節:課程簡介
第二、三節:坪林介紹、交通簡介
同學分組 
第2週
3/04  第一節:茶葉製作流程簡介、茶的低碳分析
第二、 三節:氣候測量知識、氣象資料運用 
第3週
3/11  課程移到3/12(六)下午。第一、二週作業繳交期限。
食養田野工作坊 (週六 下午 13:00-1800 共同教室103室) 
第4週
3/18  1.簡要報告第一、二週作業1、3。
2.報告作業2,閱讀前二學期課程同學成果,本學期修課同學提出評估報告 
第5週
3/25  參觀慈心有機茶廠(茶改場文山分場):茶栽植、茶葉基本知識、茶工廠、茶園實地參訪
架設氣候觀測站儀器,現地講解 
第6週
4/01  溫書假 
第7週
4/08  氣候環境變遷議題總體發展評估-以IPCC科學性報告、調適報告為例
區域土地使用與氣候關係 
第8週
4/15  期初討論─提出期初構想書
各組報告構想與實作討論
 
第9週
4/22  實作工作討論─期中構想書討論
與助教、教師於課堂討論
 
第10週
4/29  期中進度討論-期中構想書
各小組課堂簡報當前進度與提出評估行動策略方法討論
 
第11週
5/06  期中行動策略座談會:到坪林與當地人分享行動策略,反饋修正行動策略。各組報告。 
第12週
5/13  實作工作討論-檢視行動策略的可行性與提出期末報告書 
第13週
5/20  實作進度討論─小組課堂簡報期末報告修訂進度 
第14週
5/27  實作工作討論-檢視行動策略的可行性與提出期末報告書 
第15週
6/03  實作進度討論-小組課堂簡報期末報告修訂進度
(週六)實作工作日 
第16週
6/10  調整放假(於6月4日星期六補上班、上課)
製作成果海報 
第17週
6/17  期末成果發表會(時間另訂) 
第18週
6/24  期末考週